北區專欄小組策劃/許宜靜整理
莊媽媽問:
我有一個國小二年級的小男孩,平常在家裡很活潑開朗,可是每個禮拜六去上宗教教育課前,都會不知為何地哭,而且常會哭上幾十分鐘。等到下課,我去接他時,卻又看到他跟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開心。想到每個禮拜得讓老師們花那麼多心神照顧他,就感到很不好意思,掙扎著是否要讓他再去教會上課。我的孩子表現正常嗎?我應該怎麼辦呢?
主內親愛的莊媽媽平安:
從妳的來信中,我們可以發現妳是一位相當重視孩子宗教教育的家長,希望孩子能在每個禮拜的兒童聚會中學習神的道理,扎下穩固的根基;只是對於孩子每個禮拜聚會前的哭鬧情緒無法解決而苦惱著。
我們想先告訴您的是:其實您的孩子所發生的問題,在其他教會或班級裡也常面臨到。莊媽媽您不要太過憂心,更不要因此覺得不好意思而不帶孩子去參加聚會,讓我們一起來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。
要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,首先我們要從孩子為什麼哭的原因探討起,以下我們歸納的幾點供家長或教師們做參考:
1.缺乏安全感的孩子,會以哭鬧來取代面對現實的狀況。
當孩子面對一個新的情境,或曾經在這個情境中受到傷害,當他再面對這樣的情境時,會很容易想到舊經驗中讓他覺得害怕的景象,而以哭鬧來表達他的不安。
父母或老師可在聚會結束之後問孩子來參加聚會的感覺、最喜歡哪一節課、喜歡的原因為何?讓他對快樂的經驗有加深的效果。
另一種情形是,孩子生活環境過於單純,面對新環境自然感覺陌生,加上教室環境中沒有好朋友在裡面,自然比較不敢進教室。請莊媽媽回想看看,平常是否很少讓孩子有接觸外界的機會?建議您可多帶孩子出去認識新朋友、引導他如何待人接物,日子久了、機會多了,小孩自然比較不會害羞,勇於接受新環境、新朋友。
2.積壓委屈,以哭來解決問題。
孩子的語彙表達能力不像大人那樣成熟,常常未能將心中的感受或所遭遇的事情用語言表達得很完整。而哭是小孩最自然的表達方式,當他覺得委屈又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時,就有可能用哭來發洩情緒。
不妨接受孩子的情緒。當孩子有一些令人難以費解的情緒出現時,如哭鬧、生氣、過於興奮……時,當家長的如果能以坦然面對的態度接受孩子的情緒,將之視為正常、可接受的狀況,讓小孩可在這樣的對待環境下,學習到接納自己的情緒,漸漸教導他以較為平和的方式發洩。畢竟在被接納的情況下成長,孩子更能學會如何愛自己,表達自己。
3.對哭產生依賴
我們不難發現,如果有一個孩子哭了,旁邊的大人一定會過來照顧他、關懷他;孩子從哭的經驗中學到:只要他哭就可以博取別人的關愛或同情,甚至有些時候可得到與眾不同的特優待遇,小孩自然喜歡哭。
所以在孩子哭鬧的當下,不要過度遷就他,以免讓孩子學到以哭來達成目的或寵愛。如果孩子不明究理的哭,可不用急於一時問他為什麼哭?建議可用其他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東西來平撫情緒,如:帶他到圖書室看書、或讓他跟老師們坐在一起。
除非他的哭聲或情緒干擾到上課,否則不要太過於理會他或順從他的要求,最好讓他的情緒自然平靜下來,如此一來,他會了解「哭」並不能解決問題或達到目的。
4.得失心太重
有的小孩對於輸贏非常在意,他希望自己的表現總是得人稱讚,如果他在某一次的表現中未能達到預期的結果,他可能因此而討厭該項學習。
例如有些小朋友在歌唱或樂理方面並沒有很好的造詣,在參加兒童聚會時遇到詩頌又未能得到老師的稱讚,或班上有很多優於自己表現的孩子,他可能會開始不喜歡參加詩頌聚會,如果父母或老師一定要他參加,他只好以哭來表達或拖延。
5.好勝心強
除此之外,有的小朋友會因好勝心強而哭,可以在他一開始哭的時候,替他找理由。例如:有一次,幼年班一位小男孩在下課時間和其他孩子玩在一起,嬉戲當中,這位小朋友蹲了下來,有小朋友來報告老師說他在哭;結果該班班負責走了過來,看看他說:「他沒有在哭啦!這個小朋友老師最清楚了,他很勇敢呢!一定是眼睛跑沙子進去了,到洗手台用水沖一沖就好了。」
其實這個小朋友本來真的要哭出來了,但是聽到老師這麼一說,好像不哭比較勇敢,因此就不哭了。建議老師可以幫小朋友找台階下,因為孩子可能不知如何調理自己的情緒,老師如果能適時出面,一方面幫他圓場,另一方面又可讓他做另一件事情來平撫情緒。
如果您家也有愛哭的小孩,請您回想一下,他總是在怎樣的情境下才哭的呢?
其實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就是預防問題的發生,在有可能產生問題的情境下,做事前的預防工作才是解決之道。如果您已經找出孩子可能哭的原因,希望家長和老師配合一起去克服孩子哭鬧的因素。
結論
孩子哭有很多不一樣的狀況與原因,需要家長與老師平時多方的觀察與了解,才能找出真正的因素,也才能對症下藥。
(原[宗教教育]148期,1998年6月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