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永基講道/嚴家芳整理

一個有價值的人生,不在於學問淵博、地位顯赫、財富傲人,而是能掌握住人生正確的方向,並勇於朝此目標實踐。

《路得記》中記載了拿俄米一家人原本是富裕之家,但當他們遭遇飢荒時,卻不懂得倚靠神。一家之主以利米勒,做了錯誤的選擇,移民至拜偶像的淫亂之地──摩押。

人若偏行己路,拒絕神的保守,必定走向滅亡之路。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因此死亡,後來,兩個兒子也相繼去世。遭此打擊,拿俄米終於醒悟、悔改,走向有神同在的回鄉之路。

此時,拿俄米的兩位媳婦堅持要與之同往。但按猶太人的律法:丈夫死,僅可改嫁其兄弟。現在兩個兒子均已死亡,且自己遭神攻擊,昔日景況不再,媳婦只有跟著受苦、守寡。於是,大媳婦與拿俄米親嘴而別,但二媳婦路得卻認定婆婆所敬拜之神,才是真正有權能的神。「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」(得一16)。扶養婆婆或將備嘗艱辛,但路得深信:行善受苦,是神所喜悅的。於是,路得立志跟隨婆婆。

路得的確掌握了人生正確的方向,她認識神,並樂於照神的旨意而行。今日有許多人雖了解自己所敬拜的神是賞賜永生福氣的神,卻不肯倚靠神,不照神的旨意而行。所以耶穌說:「你們查考聖經,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;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。然而,你們不肯到我這裏來得生命。」(約五39-40)。知道聖經中有永生,卻不按真理而行,故我們所期盼的福氣,就無法成就在我們身上。因此,路得對於信仰的實踐,成了我們的好榜樣。

歷經艱難險阻,拿俄米與路得這對婆媳終於回到伯利恆。但因其兩手空空而回,貧窮是她們首先面對的困難。「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中,有一個人名叫波阿斯,是個大財主。」(得二1)。此人拿俄米可能已經忘記了,路得更不曉得,然而,當她們勇敢地照主道而行──踏上回鄉之路時,神早已備好福氣等候。

「摩押女子路得對拿俄米說:『容我往田間去,我蒙誰的恩,就在誰的身後拾取麥穗。』」(得二2)。往田間拾穗,是為了養活婆婆,然而她卻不擅自作主,反而先徵得婆婆的允許,這種尊重長輩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;尤其對於別人有益的事情,我們往往憑己意自行決定,使受惠的人也不見得感激。尊重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,彼此尊重,就能彼此同心。家庭如此,教會亦然。

來到陌生之地拾穗,也許會遭受輕視、白眼,但路得卻能一一克服,為了孝順婆婆,甚至可以忍受一切困難。路得拾穗,是為了肉身飽足的需要;同樣地,今日信徒來教會聽道,也有如拾穗,是為了靈性飽足的需要。然而,當我們來到陌生、乏人招呼而備受冷落的教會時,是否也能如路得般克服困難,堅持拾穗呢?

「路得就去了,來到田間,在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。」(得二3)。麥穗必須落在地上才能拾取,且有多人撿拾,所以每次只能撿到一點點。同樣地,信徒追求道理也要一點一滴累積,不放棄任何拾穗的機會。

「她(路得)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裏。」(得二3)。因著路得的孝順、勤奮,神早已為她備好了福氣,看似「巧合」,其實是神安排好的福分。我們今日蒙恩成為基督徒,不也是許多的「巧合」?

有一位剛退伍的青年罹患血癌住院,意志極度消沉。「巧合」的是,本會一位李執事也因血癌住院,恰巧與這位青年同病房。青年看到樂觀的李執事,深受感動,聽了福音之後,渴慕真理,認真禱告。禱告中,這青年看到一異象:這世間有兩條路,一條又寬又大,卻是黑暗之路;另一條又窄又小,通往光明,路的盡頭是一座黃金打造之城。

從此,這位青年的人生觀豁然開朗,後來,便全家受洗歸入真耶穌教會。青年的父親說:「從前有人介紹我信耶穌,打死我我都不可能相信,但因這孩子的表現,使我體會到真耶穌教會的確有神的同在。」因此,凡是願意掌握人生方向──期待認識神並願意親近祂的人,神必會「巧合」的安排賜福的機會。「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。」(羅八28)

波阿斯身處的士師時代,當時的人們心中無神,各人偏行己路。但波阿斯卻能不受環境影響,隨時見證從神領受的恩典,所以我們看到他這樣對僕人問安:「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。」(得二4)。僕人受了主人的影響,心中也有神的道理,他們回答:「願耶和華賜福與你。」主僕之間,有著和諧的關係。同樣地,我們今天要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,其方法非像世人般交際應酬,而是效法波阿斯,隨時見證神的恩典。在教會中彼此的問安,也當如此。

「波阿斯問監管收割的僕人說:『那是誰家的女子?』」(得二5)。由波阿斯的問話,我們可以想見他隨時隨地關心眾人,即使是一位陌生人,他也同樣關心。今日在教會中也當如此,對於初次來教會的人,我們要加以介紹,使其感受到被關心與尊重,這是每位弟兄姊妹都可做的。另一方面,路得為何能吸引人的目光,想必是其風度、表現不凡所致。

同樣地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如何令人感覺基督教是吸引人的宗教?尤其我們真耶穌教會是聖靈、真理同在的教會,信徒的所言所行,更應榮耀主名。「監管收割的僕人回答說:『是那摩押女子,跟隨拿俄米從摩押地回來的。』」(得二6)。

僕人能馬上回答,表示他也是個關心別人的忠心僕人。有怎樣的主人,就有怎樣的僕人。所以我們不論在家庭、教會,若能隨時關心別人,風氣影響所及,相信人人都能成為有愛心的基督徒。

路得對監管收割的僕人說:「請你容我跟著收割的人……」(得二7)。貧窮人在田間拾穗,這本是律法所允許,但路得還是很有禮貌地請求。我們對人要有禮貌,對神更應如此。來到教會拾穗(聽道),我們也當對主人──亦即天上的神這樣說:「請祢容我可以來聽道理。」所以,我們要培養會前禱告的習慣,求神的靈充滿我心,使我們明白講道者所論的道理。

「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」(得二7),由此看出路得知廉恥、守規矩的表現。貧窮者為生活所逼有時不顧廉恥,也許趁收割的人不注意時,偷偷抽取麥穗。但路得並非如此,乃是守規矩地跟著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。同樣,我們來到教會拾穗、學習道理,也要照規矩來,譬如:聚會時不要講話吵到別人,禱告完畢,跪墊要輕放……等,若能遵守聚會的規矩,如此一來,對人、對己都有造就。

「她(路得)從早晨直到如今,除了在屋子裏坐一會兒,常在這裏。」(得二7)。路得能把握時間,早晨就到田間拾穗。反思自己:我一天拾穗的時間有多少?應當效法路得早晨拾穗的精神,每天早起拾穗──讀經、禱告,使自己的靈性飽足。「在屋子裏坐一會兒」──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。當聖工做得疲憊時,別忘了藉著禱告使靈性休息,事奉主的路才能走得更久、更遠。

從「路得記二章1-7節」中,我們查考了摩押女子路得,當她認定耶和華真神是她值得掌握的人生方向時,她就樂於照主道而行。同樣,今日我們深知信仰的寶貴,亦當靠主的幫助,一步一步行出道理,活出有價值的人生。